华侨大学

报刊:《华侨大学报》

内容搜索

标题导航

  • 若生活可以浴火重生

    摘要:●杨铭昱我曾觉得,我的人生总是缺了一本书。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样子,也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使生活变得圆满,只是寻寻觅觅,渴望得到一本能令我读过之后难忘的书。我想,我在这个年纪...

  • 《源氏物语》中的“物哀”之美

    摘要:●王浩彬“渐行渐远皆荒渚,从此思君路更遥。”这是源氏在流放须磨时,写给他的夫人紫姬的一句诗。奔赴须磨的路上,荒草丛生、乱石嶙峋,目所能及的地方全是一片萧索的场景;脚下的路离...

  • 真情岁月

    摘要:●施艺婷一八六一年,北美爆发的南北战争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当地的一切。在作者玛格丽特的笔下,《飘》带给我们的战争不是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场面描写,而是背后疲倦焦急沉重的...

  • 你的河,我的人生

    摘要:●王小蓉曾经听过一句话,说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?因为有些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后才会懂得,我们的人生有限,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经历一遍。读书以明智,读书以知世,读书的意义就在于此...

放大 缩小 默认

若生活可以浴火重生

——荐葛亮的《朱雀》

   期次:第874期      

●杨铭昱
  我曾觉得,我的人生总是缺了一本书。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样子,也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使生活变得圆满,只是寻寻觅觅,渴望得到一本能令我读过之后难忘的书。
  我想,我在这个年纪,算是找到了。

我是从来没见过,一个人写的序能与作者的风格表达如此契合;我也从来没有,因为小说前面的序言而喜欢上一本书。但这切切实实地发生了,葛亮的《朱雀》这本书就是。
  我想,这位哈佛的王德威教授能写出如此的序,也应该跟小说的作者葛亮是高山流水般的知交吧。不然,两个人再怎么样也不可能通过文字达到这样的契合,这是一种灵魂上的交流和懂得。身为读者的我,只能望洋兴叹,只能欲罢不能。
  这是绝无仅有的精彩,请原谅我用这样的篇幅夸赞一篇序文。序言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导引,我不知道别人看书时会不会看序言,我是往往会先读序言的。它交代了故事背景、人物走向、也为我们预示了结局。它也给了我们一个心理准备,使文章读来不突兀。
  王德威的序,做到了,而且可以说,这篇序文是真心而深刻的。它表明王德威不仅仅是认真读过《朱雀》这本书,而且了解作者的每一个文字、表达的每一个思想,以及每一个人物的灵魂。

而作者葛亮,说实话,我知道这个作者也不过几个月,是在时隔七年他的“南北书”系列作品,其中的北书《北鸢》正式上市时,朋友推荐我的。当我看到《北鸢》的封面时,我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转为震惊。震惊处在于,我没想到有人会将作品封面设计得如此庄重、深沉,仿佛是会吸人的眼,一旦对视便难以抽身而出。我特意上网查了些资料,葛亮的作品,每一部的封面,都经过设计、堪称精品。
  而“南北书”中的南书,正是《朱雀》。
  深红色的底色将火元素直白明了地铺陈在读者面前,暗金色的朱雀图案在其间浮动,展翅扬飞的动作、散落的羽毛衬在其中,将浴火重生这四个字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正如封面上的字,“以良善和体面,直面命运横逆,如朱雀身覆火焰,终生不熄”。
  如此明了。

有很多人都以历史为线,以城市为载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世界,作家惯是如此的,想象力大都比常人丰富些,感染力和煽动力也有其独特的天赋。《朱雀》也是如此,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南京,朱雀正是南京的标志之一。葛亮致力于描摹一种南京的过去,用最沉默却最有力的方式来写古都兴衰、人世离分、世事无常、人心险恶,来写这个作家内心翻涌不息的炙热和源源不断的情思。
 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作者内在的思想,作品里每个角色都有作者的影子,或喜或悲、亦正亦邪,都在这一个故事中慢慢铺展开来,借着这些故事来讲述另一些故事,借着一个角色的人生影射一群人的人生。其实,硬币的正面也可能是反面。
  葛亮是惯用白描的手法来写故事的,字里行间一帧帧、一幅幅画面呈在读者眼前,像一个老旧的电视机演绎着那些宿命的故事,那些机缘巧合,昏暗而吸引人。
  南京,这个作者出生的地方,在他的文字里倒退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,你看得出其中的变化,也看得出其中的哪些没有变化。书中的点滴也许都是真的,可我是不愿相信的,宁愿这故事的存在只在纸上,也不愿曾经发生过——请别再来一次,南京大屠杀。

作者到底想写什么呢?
  是逆来顺受,是叛逆抗争,是乱世残忍,还是人性拷问?
  我不知道,是都有的吧,也许都没有。
  我想现在很多人宁愿看一个故事,而不愿意思考那故事里层层包裹的是什么。
  这对许多作者来说,是一种痛,更多的是一种悲伤和无奈。
  有很多故事冲击着人们的心,但他们无暇过问。
  突然想起了朱雀里描摹的教堂。
  现在大概很少有新的教堂,尤其在中国,多数都成为古迹。
  而在那个年代、那个事件里,教堂拯救了多少难民,我想是不可能有具体数字的,因为太庞大了,庞大到在整个教堂里面找不到落脚的地方。
  那个时候,人们为了性命而奔波。
  而现在,都作了信仰。
  面对那些历史里的暗潮汹涌,人们只能感怀,无能为力。
  又觉得深不可测。

我可以说吗?
  到我写完这些文字,我还没有真正读完这部作品。
  但一切都没有办法阻碍我对这部小说的喜欢,是一种将无数岁月融进骨子里的喜欢,是拂去尘埃发现宝藏的喜欢,也是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的喜欢。
  葛亮用尽他所有的深沉,将南京写进他的生命里。
  是热爱,也是痛心。
  而生活,在他的笔尖下,浴火重生,如朱雀,如南京。
放大 缩小 默认

华侨大学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8597次访问,全刊已有3224484次访问